随着国家顶层设计愈发重视,铁腕治水的观念深入人心。自2015年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(征求意见稿)》(下文简称《标准》)公布以来,像一只已经被预料的靴子,被预料地放置于舆论风口。自此,一场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“提标”争论在业界掀起。 支持者认为,提标将成为污水处理厂的新引擎。具体来看,即便按照目前最高的排放标准,处理后的水质也仅与劣V类地表水相当。就特别排放限值、排放标准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是否靠拢和接轨等问题,也曾引发业界广泛争论。此外,一些污水处理厂在治污之余亦演变成“致污元凶”,成了超标排污的大户,并不断加剧城市黑臭水体的严峻现实。 反对者坚持提标非治本良方,反之“一刀切”标准会增加污水处理厂日常营运成本。众多业界人士指出,污水处理更大的问题源于城乡水生态环境的系统管理。诚如违法企业肆意直排、污水处理收集产业不完善,地方财政拨款不足,导致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频现“小马拉大车”的尴尬困境。 在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张辰看来,“污水处理系统需要的是标本兼治的综合良策,标准只是其一。相较而言,更大的问题源于污水处理系统的整体水平良莠不齐、城乡水环境管理存在明显差异。若实现污水处理收集、处理的系统创新,河道治理势必再添利器。 与张辰观点一致的还有,污水处理资深人士方晔。在他看来,“以往的污水积量,多由于工业、农业及生活等污染源造成。如若违排的问题得以妥善解决,作为末端处理的污水处理厂则无需提标。”对此,碧水源董秘兼CFO何愿平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:“污水处理系统短板与提标改造并无矛盾,却为何将两者融合一起?” 而在支持与反对声中并存的,则是我国日臻逼近上限的环境容量。据《经济日报》报道,截至2015年底,我国城镇污水的日处理能力达到1.82亿吨,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。但与此同时,全国地表水特别差和特别好的水体都在减少,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。在住建部与环保部2016年2月发布的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结果中,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累计查出黑臭水体1800余个。 值此背景,即便达标排放也难以彻底消除黑臭水体的城镇污水处理厂,其提标改造更颇具现实意义。作为“十三五”最严监管常态下的转型契机,一方面,通过提升标准倒逼污水处理厂实现供给侧改革,提升水处理保障能力;另一方面,国家统筹的基础上兼顾实际,加大对城乡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,利用PPP等模式撬动民间资本力量,彻底根治城市乡村的黑臭水体。显然,不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争论与否,从某种程度而言,都将有效助力中国水生态环境能力得以提升。 同样关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,还有众多市场机构。业界普遍引用的计算模型是:一个污水处理厂从一级B排放标准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追加投资,等于该处理厂原始投资成本的50%到70%。以一座平均处理能力为4万立方米/日的污水处理厂为例,一级B污水处理厂基础建设投资约为6000到8000万元,其升至一级A的追加资本为3000到5600万元。 但在千亿蛋糕雏形初具的同时,更让业界担忧的是,公众对污水处理厂的“误读”。频频发生的“致污”乱象,让污水处理厂近年来逐渐被列入“黑名单”。如何走出怪圈?提标改造或许将是污水处理厂的出路之一。
|